夏日川北,群山环绕,苍松翠柏。
2019年6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工商教务处党支部组织的参观“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近距离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的中国“两弹城”曾经很神秘。对于我们伟大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我都只是通过电视或网络了解过,而跟随支部实地参观让我一路上既兴奋又激动。
中国两弹城是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建于60年代后期,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我国继青海原子城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目前还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60年代建筑物,以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被称为“精英门”的正大门上“两弹城”三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两弹城始建于196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线建设和“要准备打仗”的部署,决定从青海内迁梓潼。其余各研究所,则分散设于龙门山和剑门山几个县的莽莽群山之中。当时,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等,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愿望,又为实现“振我国威,扬我军威”的理想,都云集于此。为克服困难,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干打垒”革命精神,自己动手筑土墙、盖草房。在“卧薪尝胆,忘我攻关”的感召下,科学家们带领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大学生,白天挑砖、抬瓦搞基地建设,夜晚挑灯夜战学理论、学专业。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藏匿于深山,废寝忘食的投入到“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试验、精心制造,力争第一,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之中。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靠自己刻苦学习,靠自己反复摸索去掌握尖端技术。他们没有节日,也没有星期天,研究室里的灯光常常从黄昏亮至天明。为一个关键技术,他们在简易手摇计算机上一遍一遍的计算。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事隔不到一年,又研究完成“氢弹”的设计方案。“两弹”的研制成功,从而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争气弹”。并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强大阵容,中国的国力和在世界的国际地位也随之而提高,古老的中华民族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90年九院院部迁绵阳后,在梓潼长卿山西麓的九院旧址“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居,张爱萍将军住过的“将军楼”以及科学家们住过的“科学家楼”均原貌保留。这里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家一同参观了“两弹历程馆”、邓稼先故居,详细了解了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是如何实现中国原子弹事业“从无到有”的转变,感受老一辈科研工作人员在艰苦条件下锤炼出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勇攀高峰。在馆一我们主要了解了中国研制两弹的原因、过程以及两弹元勋们的艰苦经历。在馆二,只要了解了东风洲际弹道导弹、地下核爆试验等内容。在邓稼先故居,陈列的邓老在此地工作时的生活用品。邓老工作条件的简单与艰苦尽显眼前,一张简单的木床,一套简单的办公桌椅就是邓老生活区的全部。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三防教育馆”地洞,据介绍地洞是当时两弹工作者们的防空洞,承载了当时所有两弹地的安防任务。在馆里展示了防空常识、核辐射后果、生化武器和感染简介以及个人安保防护等内容。大家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现场讲解,一边观看“两弹城”一栋栋富有上世纪60、70年代特色的建筑、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生动展现了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科研人员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克服艰难险阻,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我深深地被老一辈科学家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鼓舞。
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在积极讨论这次参观学习的收获。我非常敬佩邓老等两弹元勋们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毅然而然回国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的爱国精神和在艰苦时期那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感叹并感谢他们那伟大的创造力,在短短的时间里陆续研制成功中国的两弹。如果没有他们艰苦卓绝的精神,也就没有我们现在强大的国力,也就没有现在我们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两弹精神是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卓越的创新精神,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两弹精神是我们当代党员同志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精神,是我们当代党员同志实现“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
我认为此次实践教育活动,让我和支部所有党员同志们体验和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让我们充分感悟到“两弹”精神,引导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立足岗位、奉献笃行。这对于支部全体同志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上是一种激励鼓舞,也更进一步坚定了同志们的理想信念与宗旨意识。(作者:廖然 )